舌头口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颐年堂国医馆胡望萍治疗口腔溃疡 [复制链接]

1#

口疮,中医又称之为“口疳”、“口糜”、“鹅口疮”等,临床表现为唇内、颊、舌、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蓝色假膜溃疡,溃疡部灼痛明显。因其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

颐年堂国医馆胡望萍中医主任强调:本病的发生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外因责之于平素调护不当,如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过食辛辣刺激之物,或情志过极,或劳倦过度等,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湿热蕴结,火热循经上犯,灼肌熏膜,以致口舌糜烂。盖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循喉咙连舌本,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经,无论外感、内伤,凡化热、化火者均可循经上炎,熏蒸口舌而发病。

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口疮可分实火型与虚火型。

实火型以心脾积热最常见,虚火型则以阴虚火旺最常见,病性虽有虚实之分,但其病机总体来说皆为火邪为患。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以下为胡望萍中医主任在颐年堂国医馆门诊接诊的病人实例:

患者:夏某某,女,37岁。

年1月11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口腔溃疡3年,每次发作使用激素、维生素类药物可暂时缓解,但发作周期逐渐缩短,发作时间延长。来诊述此次发作已有一周,溃疡发生在右侧口颊及舌边各有一*豆粒大小疮面,中心凹陷,每进食刺激性食物则疼痛难忍,同时伴有心烦意乱,口流清涎,溲*,便结,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口疮(辨证为脾胃积热,郁而化火,上行熏蒸)。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法:清胃泻火,解郁化湿,温脾摄唾。

取药10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多次慢慢吞服,每次间隔1小时,即少量多次服。服药期间禁食生冷、辛辣、煎炸食物,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年1月27日复诊,查见溃疡面缩小2/3,患者自述疼痛、流涎、心烦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稍数。效不更方,继以上方10剂,嘱其服药方法同前。

三诊:年2月14日来述溃疡面已消失,心情舒畅,纳食、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和缓。考虑患者病灶已除,机体恢复正常,嘱其今后通过饮食、精神、运动等生活调理,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口疮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属当今临床疑难病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尤其远期疗效不够理想。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本病注重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尤其是在防止复发有一定的优势。

胡望萍主任在临诊中发现,实证固可用寒凉,虚证则非仅阴虚,有些时发时愈、此愈彼发缠绵不愈的患者,详审病证,发现这类患者大多有其共同之处:

(1)长期服用苦寒之味;

(2)遇劳则作;

(3)纳谷呆滞,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细;

(4)溃疡面一般较小,呈淡白色,偶有淡红色但中心均为白色。

综观上症,不难发现,都是一些脾胃气虚之见症。寻求古训,《景岳全书·口舌篇》中指出:“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反而治之,方可痊愈。此寒热之当辨也”,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也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均为之病”,又说:“脾胃之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些论述,揭示了脾胃气虚,火不生土,而反抗拒,虚火上炎,口疮乃作的病机。

根据本病脾胃积热、郁而化火、上行熏蒸而致病的原理,采用清胃泻火、利湿降浊法,以清胃降火汤化裁,本病患者因其同时伴见口内流涎较多,考虑可因脾虚湿盛、津液不固而致,故温脾摄唾,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服药方法上,采用多次慢慢吞服,使药物能在病灶部位长时间留滞,有利于病变局部对药物的吸收,更好的发挥药效。

此外,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要防止口疮的发生,就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戒除烟酒及嗜食辛辣厚味等不良嗜好,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压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