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口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阴阳理论的临床医学实践儿童ldquo [复制链接]

1#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经典的基石,也是指导我们透过重重迷雾直达疾病本质的最有效工具。下面结合临床病例来进一步深化对阴阳理论的认识。一、阴阳是常理前面我们在讨论阴阳的界定提出“以考察物为对象,气的进入为阳,气的外出为阴”,结合日常生活事例是很容易理解的。如:孔明灯用轻质的纸做成灯笼形状,在下方点燃蜡块,热气不断进入灯体,导致灯体上升,为阳;等到蜡块燃烬,热气不断外出,导致灯体下降,为阴。又如:一滴水在太阳光照射之下,阳气进入水体,使其汽化而上升,为阳;上升到高空后遇冷,阳气不断外出,重新凝结成水而下降为雨,为阴。以上是最简单的阴阳转化系统,容易理解。但当简单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叠加,就会逐渐变得复杂。此时只要静下心来,依然能够看到复杂现象背后的阴阳变化。二、阴阳与人体人是最复杂的个体,但以阴阳的思维去看,也会简单明了。某日,见某人情绪高涨、神采奕奕,我们说他处于“阳”的状态,必定是挣钱了、受到赞扬了、提升职务了等等,都是“气”的进入大于外出,身体健康、“阳气”充足的表现也是一致的。又某日,见其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双目失神,必定是“气”的外出大于进入,如赔钱了、降职了,或者过于劳累、“阳气”外泄,我们说他处于“阴”的状态。当然,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挣钱、升职是“气”的进入,但如果膨胀过度并以此挥霍,就会导致“气”的外出,向阴转化。再如饮酒。开始饮酒,由于酒乃五谷之悍气,化生更多阳气,因此人处于阳气(能量)不断进入的状态,情绪逐渐高涨、说话声音变大、膨胀然后飘了……,此为“阳”;等高峰过去,由于亢奋阳气开始外散,情绪逐渐低落、声音变小直至次日萎靡不振,此为“阴”。因此,许多内家功夫修炼者都认同“饮酒过量易散气”。再如进食。人体需要进食,是要消化吸收食物,一是让其转化为“能量”,也可称为阳气;二是部分转化为“材料”用来长身体,可称为阴气。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要消耗人体的一部分阳气用于消化和运化食物,如果食物化生出来的阳气多于消耗的阳气,我们说这类食物为“温热”,主要用于提供能量而不是长肉,越吃越觉得温暖甚至“上火”;如果食物化生出来的阳气少于消耗的阳气,我们说这类食物为“阴寒”,主要用于长肉而要消耗人体本身的阳气,越吃越觉得冷。因此,人体进食最理想的状态是阴阳平衡,刚好够日常活动和身体补充最好,多了反而会损伤阳气,滋生疾病。小孩长身体,可以适当进食阴寒的食物;中老年不用长身体了,多进食阴阳平衡或者温热的食物。人吃饭跟“烧土灶”有点类似:适当加柴,火就旺;胡乱塞些不容易烧的材料或者添柴过猛,反而会让火熄灭。三、阴阳与疾病现代社会大多数慢性和难治性疾病,都与饮食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相关。最近有几个类似的患者,均为9-11岁的小女孩,由于“月经早启、血胰岛素水平超标、甲状腺素水平过低”等问题来诊。医院诊治,诊断为“性早熟、糖尿病前期”,给予激素对抗或替代治疗。家长很担心,如此下去,孩子的成长道路将会多么坎坷?!通过详细询问饮食情况,她们均有共同的不良饮食习惯:喜食肉类和阴寒食物且过饱。胰岛素这个东西,在中医看来属于“脾阳”,说简单点,就是脾存储营养的能力。你吃东西进来转化成糖,“胰岛素”就负责把它搬运到仓库存起来,要用的时候,再让“胰高血糖素”取出来分给各个器官。一个收纳,一个发放。但是现代人有事没事就爱乱吃东西。饿了,要吃;不饿,也要吃。心情好,吃喝;心情不好,更要吃喝。孩子娇贵,就使劲喂,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全让孩子吃进去。咱们嘴巴是爽快了,可苦了脾和胰腺。于是,胰腺拼命地生产“胰岛素”,以便更多力量往仓库里搬运血糖,于是血中的“胰岛素”就升高了。然后,吃进去的糖份全变成“糖原”放在仓库里,还不用(少运动)。这时间一长,就堆在身体里了,胖了。当然总体摄入的能量过多,同时缺少运动不消耗,于是催动身体和性腺发育,以排出过多的气血,被扣上“性早熟”的帽子,实在是冤枉。时间一长,胰腺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就会耗竭。这个跟吃完酒兴奋,兴奋过后萎靡不振一个道理。等到“胰岛素”生产能力耗竭了,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就开始下降,也就没有处理血糖的能力了。这个时候,只要吃点东西,血糖就堆在血液里面没人管,血糖升高,就会被诊断为“糖尿病”;由于没有人往仓库里搬运血糖,仓库里的存量(糖原)也不足,需要的时候就没有血糖保障,于是又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很多病人的血糖窜上窜下,医学上叫“血糖波动过大”。所以,当前“糖尿病”的治疗是极其矛盾的,一边拼命吃药控制高血糖;一边还揣着巧克力防止低血糖。同样受伤的还有其他腺体,比如说甲状腺。阳气受损了,浑身没力气,甲状腺素也低下去了,这些都是一个道理。《*帝内经》一句话就说透了:此谓自伤。即错误地或过多地摄入属“阴”的食物,而把自己的阳气伤害了。把问题讨论清楚了,治疗也就简单了。说简单,也难做到。难就难在家长,还有爷爷奶奶,管不住自己的爱心,更管不住孩子的嘴。宁肯多吃一片药,也不愿少吃一块肉。毕竟,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吃进肚子里就是赚到了。所以说,孩子的病,需要治疗的是父母。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现代许多慢性疾病都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引发,因时间久远,容易被各种表象掩盖而不能直达根本病因,所以大多数只能对症治疗而无法根治。运用中医经典的阴阳理论,则能化繁为简,透过无数表面的症状看清最深处的病因。相关阅读:曾国兵:中医说的“气”究竟是什么?(4)《我应该吃什么》正在播出:“管住嘴”需要大智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