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口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舌尖上的档案丨麻蚶子毛蚶 [复制链接]

1#
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071138029052&wfr=spider&for=pc

舌/尖/上/的/档/案

舌尖上的档案,是生态城图书档案馆推出的一档全新档案栏目,小编将带领大家以美食为窗口,解读滨海地域本土文化——通过美食,给大家建立一个有滋有味的舌尖档案。

麻蚶子(毛蚶)

对麻蚶子这种小海鲜的鲜肥记忆,大多储存在百里滩人与冬日生活有关的碎片回忆里,人们不会忘记那低矮的平房,拥挤凌乱的小院,苫盖着厚棉被的大白菜,特别不会忘记家家户户入冬后购买的一麻袋泥浆浆的麻蚶子。用麻袋装麻蚶子销售的年代,一麻袋一百斤左右的麻蚶子只需两元钱。麻蚶子最便宜时,每斤是以厘为单位计算的。也就是说,那个年代,人们不可能买几斤麻蚶子,每次购买都是以百斤计的。

那时,自来水还没通进各家各户,住平房的人们共用户外的自来水。自来水的水泥井台,总是结着厚厚的白冰,来这里挑水,很容易遇到有人提着一大篮子泥疙瘩一样的麻蚶子,放在井台中间,把自来水龙头拧到头,任由粗壮有力的水柱訇然作响,砸向麻蚶子,在自来水的冲击下,麻蚶子的外壳瞬间纹路清晰,麻蚶子外壳的纹路呈放射状,放在眼前看,就像微缩版的田垄一般,蚶壳上的那层棕色小绒毛,也见了本色。把篮子抖几下,让麻蚶子上下层换位置,让每个麻蚶子都有被充分洗礼的机会,力争不留一点泥浆。再提着篮子回家,刚才的泥疙瘩瞬间就变成白花花的俊俏模样了。

冬日傍晚,窗外寒冷黑暗,对于百里滩的孩子们而言,充满了未知的恐惧,而窗内温馨明亮,一家人熟悉又亲切。大家围坐饭桌,饭桌中间是一大盆刚从热气腾腾的锅里捞出的已微微裂开嘴的麻蚶子。麻蚶子热乎烫手,香气弥漫,一家人说说笑笑开蚶子肉,孩子们此时变得很乖巧,踏踏实实坐着,帮大人剥麻蚶,不是孩子们突然懂事了,是刚出锅的麻蚶子肉实在太诱人了。一边剥,一边把某个看起来又嫩又干净的蚶肉塞进嘴里,和着口水大方地嚼着。肥嫩的蚶子肉饱含鲜美的汁水,咀嚼好久,鲜美的滋味仍然清晰可辨。此时,孩子们的贪吃是不会被父母责备的,因为父母也忍不住会吃上几个。孩子们因为留神了口中鲜美滋味,偶尔会把蚶壳扔进放净肉的盆里,自然会引来大人两句取笑的话。煮熟的麻蚶子,得有一半是不张嘴的。不张嘴的麻蚶子,就得用工具撬开。通常用小金属勺。麻蚶子被撬开后,身体里面的汁水立刻流出来,汁水是鲜咸的,很螫手。而这些不张嘴的麻蚶子,因为肚子里没啥泥垢,又汁水丰沛,是最适合开壳即食的。

一家人的开心笑声与凝结在窗玻璃上的越来越多的哈水,转天会变成美丽的冰窗花,这些冰窗花很像海带的形状,似乎绚烂的冰窗花不仅点缀了美好的冬日,镌刻下百里滩百姓家庭寻常的幸福,也融入了大海缕缕*魄。——海底奇妙的世界被临时作为窗帘挂在了窗户上。

百里滩很多热爱文学的六零、七零后的作者们,几乎都写过回忆当年麻蚶子大丰收的场景,那种丰收,似乎像是一场幸福的“灾难”。

他们追忆与麻蚶子有关的往事,一定是恰逢寒假。天寒地裂,室外玩游戏,已经开始考验孩子的意志了。比如弹玻璃球,玩一上午就能把手冻伤。冻伤的部位会变得紫红肿胀,然后逐渐开始发痒,严重的甚至溃烂成疮。就算某个孩子可以忍受冻伤手的奇痒难忍,其他小伙伴也未必配合。所以,那时候寒假最初的十几天,单调得像小学一堂水平很差的语文课,本来课文充满期待,很好的课文被平庸的老师讲授,却又让人打不起精神,内心充满挥不去的煎熬感觉。在期待过年的那些无聊日子里,小伙伴们的乐趣之一,就是从院子的麻袋中,拣出几颗冰疙瘩般的麻蚶子,忍着自来水砭骨的冷,把麻蚶子外壳上的泥垢洗净,然后放在烧着煤核的炉火盖子上烤。

挑选麻蚶子前,先悄悄打开麻袋口,在泥疙瘩一样的麻蚶子中,寻找张开贝壳露出鲜嫩蚶子肉的,用草棍儿捅一捅,蚶子壳闭合,夹住草棍儿,就把泥疙瘩提起来,冲着小伙伴咧着嘴傻笑。

烤蚶子时,蚶子壳里渗出的汁水流淌在炉盖上,立刻滋啦滋啦变成了一串舞动的小气泡,气泡很快缩小、消失,只留下一点痕迹。蚶子壳张了嘴,就用筷子把蚶子夹离炉火,扔在地上,等不急蚶子壳晾凉,就赶紧地抓在手中,被烫得龇牙咧嘴,也舍不得撒手,左右手来回交换着托着滚烫的麻蚶子,嘴里还哈哈地向手心不停地吹气。

把麻蚶子壳掰开,露出土褐带红色的肥嫩蚶肉,一口叼住,牙齿发力,把蚶肉撕扯下来,吞进嘴里,没咀嚼几下,也许只在蚶肉上留下了几排牙印,就咽下肚子,再和伙伴们继续争食下一只烤蚶子。这种烫嘴的烤蚶肉,鲜美多汁,还有烧烤海鲜的独特香味,颇富嚼劲,但因为易得,当时并不觉得多么稀罕。而且偷吃几个麻蚶子,不算什么过错,与翻出父母忘在衣服兜里的一两毛钱去商店买了水果糖而没被发现的行为相比,不是同一种性质的侥幸漏网后的快乐。

那时,麻蚶子皮儿多得遍地都是,蚶皮儿被铺在通往渔村的泥土路上,经过人踩车轧,变成颗粒,踩上去沙沙响,很容易钻进鞋里,这种蚶子皮儿路的好处就是,下雨天不会再出现泥粘脚后一双鞋重了十几倍,或者泥巴塞住自行车瓦圈,推都推不动的尴尬与麻烦了。

麻蚶子的数量似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成反比。穷日子时,渔港码头麻蚶子堆成山,社员们黑天白天在渔港码头烧着大灶“炸蚶子”(即煮麻蚶子),开出来的蚶肉交给外贸公司出口。赶上特别忙时,渔村的学校全部放假,这种很随意的假期叫“蚶子假”,假期长短以蚶子还剩多少为参照。那时候,渔港码头毛蚶堆成山。毛蚶堆里,还夹杂着大海螺。人们不爱吃海螺,只留几个碗大的海螺尝鲜,其他就顺手扔回大海。为了加快开出毛蚶肉,有的渔村还发明了开毛蚶的机器。“炸蚶子”的大锅,也是特制的,犹如半个锅炉。

赶上麻蚶子大丰收的年景,甚至动用火车皮,把麻蚶子运输到华北很多地区销售。那个年代,距离渤海一二百公里的人们,也能在冬天享受麻蚶子壳内储存的一颗颗、一口口的大海味道。

后来,当人们日常生活吃得起用饲料催肥的鸡鸭鱼肉后,麻蚶子从冬天的餐桌上悄然隐退了。曾经有几年,百里滩的麻蚶子几乎绝迹。冬天渔船用耙子耙上来的,几乎都是麻蚶子壳。侥幸有几个有肉的,煮熟后,里面的蚶肉也不再鲜美,据说因为海水污染,贝壳类海鲜重金属含量都很高。那些年,人们怀念麻蚶子,但是那些从外地海域涌入百里滩的麻蚶子,又牙碜又乏味,与“本地蚶子”有云泥之别。好在最近几年,人们开始呵护大海,大海变干净了,麻蚶子也逐渐多了起来,昔日的鲜美味道又重现了。

百里滩本地麻蚶子的失而复得,启示人们一个道理:大海就是人类一生中交到的最讲义气的朋友,虽然这个偶尔性情暴躁的朋友也会乱发脾气,但是只要你对他好一点,他一定会涌泉相报。

最后还是绕不开麻蚶子这种美食的具体做法。总结起来,在百里滩,麻蚶子可以有如下吃法:

馇蚶子。这种吃法最奢侈,但是味道也更鲜美浓郁。把净蚶肉放在卤汤中熬制,叫馇蚶子。馇的时间短了,蚶肉会收缩变硬,小火馇半个小时,蚶肉又会慢慢变嫩。因为蚶肉寒凉,馇蚶子时除了醋、料酒、酱油、葱蒜、花椒大料外,一定多放两片姜。

蚶子白菜蒸饺。在冬天,大白菜和麻蚶子都那么便宜,人们就拉郎配一般,把它俩结合在一起,发明了蚶子白菜蒸饺。这种饺子很美味,需要注意的是,和馅时,蚶子要剁成小颗粒,蚶肉放些五香粉,味道更香。大白菜剁碎后要拧去水分,不然会“杀汤”。这种蒸饺鲜美多汁,几乎成了冬日里百里滩人招待外地朋友时,必点的主食。蚶子白菜饺子,也是百里滩美食中,最应该申请非遗的项目。

蚶子炒白菜。没啥技术含量,窍门是,白菜炒熟后再放蚶肉,可以避免蚶肉变老。把白菜熬烂乎乎的,这道鲜甜味的菜,特下米饭。

拌蚶子。这种吃法很简单,用葱花芫荽混入干净新鲜的蚶肉中提味,再放一点醋和生抽即可。蚶肉得了酱油与醋的帮助,越嚼越香。

白灼,也就是白水煮后直接吃。刚煮熟的麻蚶子趁热吃,多汁肥嫩的蚶子肉嚼在口中,无与伦比的鲜美。

炸蚶子酱。蚶子酱和捞面,或者蘸萝卜大葱吃,也不错。

最后是烤蚶子。带壳烤,烤到蚶子张嘴,渗出汁液,蚶子肉里的汁水被浓缩了,这是最鲜美的吃法。最美妙的吃法,描述再多文字也是多余。

好吃,那就多吃点吧。

《舌尖上的档案》

味蕾是最忠诚的记忆

相比声音、画面,

味道似乎更长情,世界再大

总有一种味道牢牢地粘在记忆深处

偶尔被勾起,便回味无穷

而这些过去的点滴

脑海的味蕾”都为你记录着……

版权: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拒绝转载、私用、商用)主编:王彤编辑:王琨责任顾问:李子胜

往期精彩回顾

舌尖上的档案丨八爪鱼

舌尖上的档案丨蚂餮

舌尖上的档案丨虾酱

舌尖上的档案丨鲜蛏

舌尖上的档案丨河蟹

舌尖上的档案丨海鲇鱼

舌尖上的档案丨虾皮儿

舌尖上的档案丨海螃蟹

舌尖上的档案丨白眼鱼

舌尖上的档案丨大蛤(牡蛎)

舌尖上的档案丨百里滩的鲈鱼

舌尖上的档案丨秋阳美,晒鱼虾

舌尖上的档案丨水蝎子(皮皮虾)

舌尖上的档案丨滴滴香浓话虾油

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