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宏,北京人,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年度最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
常言道“鱼儿离不开水”,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李立宏的“舌尖”是什么样子,有网友甚至调侃自己就着这个配音就能吃下一碗白米饭,而他本人在接受某报采访的时候也曾表示“因为口水和肚子咕咕叫,我还NG过。”生活中的李立宏为人谦逊,在谈及作为“舌尖”的代表的时候他表示:“很多人说是我用声音把视觉、味觉、嗅觉统一在一起的,其实不是这样,是《舌尖》的画面调动起了观众的所有感觉,我做的就是融入。”而谈及到《舌尖3》的录制时,李立宏也表示苦恼,因为不同于演员可以有很多种手段改变自己的戏路,配音演员的声音习惯性变动很容易让观众辨认出来。
当《舌尖》火了之后,李立宏第一反应其实是有些“酸酸”的,“我都干配音二十多年了,不是因为《舌尖》我才怎样怎样,我在其他的很多作品中投入的感情可能比《舌尖》更多……我觉得不是因为我念了之后这个作品才有灵*,它是主题、文字、画面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不是随便让我念一个东西都能成为所谓的‘舌尖体’,所以到后来我也有些抗拒这种对作品的消费。”
李立宏说“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规律,别人也会对你有或好或坏的评价,这很正常。我不会给自己定风格,更多时候是我愿意对我的作品中涉及的内容做更多了解,基于对里面人或事的熟悉感,把该说的话用正确的方式说出来,这也不算什么方法,只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常常提醒我自己,包括告诉我的学生,早早给自己定风格的人,说明他已经不打算再进步了,哪怕是一个多么功成名就的大师,之后恐怕也再没有能力往上走了。”如果一上来就跟学生们说技巧性的东西,会怕他们被局限在这个条条框框里,成为发声的机器。但若只是走心,久而久之,语言的表现能力也可能钝化,我们会被自己的主观所蒙蔽。所以,技巧之于语言来说,只有长时间的历练和实践,它才会成为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长在身体里的一种能力,当你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李立宏认为,自己的优势是感受力比较强,也比较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性格上的随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不同的事物也有了更多实际感受,如同握住装满茶水的茶杯那样去紧紧握住不同故事里的人,冷暖自知之后,要贴近他们就不会太难。
尽管配过人文、自然、历史、社会、*事等多种题材的作品,李立宏却觉得在播音系学习播新闻时打下的基本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帮到了自己,记台词从来不会成为他的问题,“刚入行的时候,看两遍词,台本扔一边照样能配,后来年纪大了记忆不如从前了,就想了个办法”,为了摆脱对笔记的依赖,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逼着自己配音的时候不带笔,慢慢地也能全记在脑子里,这个小习惯让他颇为得意。
作为专业配音演员和表演系台词老师的李立宏认为,过多的使用配音演员也会引发一些问题,特别是使用那些声音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的配音演员,“因为你长期处于一种空间、环境、工作状态下,用你习惯的方式去想象人物的对话,对于现场实际反应的敏感是不足的,配出来的效果,剧组觉得不满意,观众也会觉得奇怪,其实有一段时间,我也经历了艰难的调整。”在这段瓶颈期里,李立宏感觉到了些许挫败感,一度想*气放弃,“我那时候就问自己,到底还想不想做配音,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想做”,让李立宏坚持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考虑到自己在学校里所做的教学工作已经和配音分不开了,在他心里,教学和实践是互补的,不能离开实践去教学生。于是,他说服自己,要学会接纳别人反馈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换一种摸索方式去贴近角色。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李立宏,对待工作的心态多了一分坦然,在他看来,一名出色的配音演员、包括所有做传媒的人,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强大的感受力,用语言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工作是需要和人保持密切关系的,要对生活中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敏锐性,“哪怕你现在还做不到,你也要树立这种意识,然后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以及生活的领域。”
END
平静,微笑
当下一刻,美妙一刻
正念朗读疗愈力存在于当下每一刻全然的生活中
正念朗读艺术治疗
正念朗读一对一指导
正念朗读课程
扫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