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体内,有五脏、有六腑,还有奇恒之腑,而它们则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来进行划分。而对于其中关键的五脏:肝、心、脾、肺、肾,都有着不同的腑与之相对应相表里,在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也非常密切。肝与胆、脾与胃,此二者想必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么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又是何腑与之对应呢?
判定脏腑表里主要是取决于经络的循行联络,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手太阳小肠经“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因此,与心相表里的脏腑也就是小肠了。心主血脉,心阳温煦,心血的濡养都有助于小肠泌清别浊的功能。而小肠泌清别浊,使得水谷中清轻的部分上输于肺而化血充养心脉。既然在生理上相互联系,那么病理上自然也容易互相影响。心属火,故为火脏,因此心火常常旺盛。
心火亢盛,失于主神,就会心烦意乱,烦躁失眠;而心开窍于舌,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于是就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口干舌燥。而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有热自然会下炎小肠,小肠泌别清浊失常,故小便黄赤、解时淋涩刺痛。这便是心经实火主要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了。
在临床上,有一个经典名方便可专门治疗心经热盛、下炎小肠这样的病证,这个良方名唤导赤散,出自于宋代儿科鼻祖钱乙先生的《小儿药证直诀》。全方由“生地黄、木通和生甘草各三钱,以及竹叶少许”等中药组成。看起来就简单的4味药,但它的用途却一点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