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家长和我留言:许教授您好,我严格遵循科学喂养,现在孩子没积食了,想给她健脾扶正,可孩子一吃补益的汤方就上火,甚至用1g太子参泡水喝都上火,是不是阴虚太严重导致的?
孩子没吃煎炸、温燥食物也上火,真是养娃路上常遇到的烦心事。家有“火娃”,甚至搞不明白“火”从哪来,给孩子“灭火”的方法就很可能出大纰漏。怕上火,喝凉茶――可千万不能这样养娃!儿为虚寒,街头凉茶铺的凉茶多为成年人体质准备,常用大寒的中药材,并不适合孩子。家长又问:“不喝凉茶,那该怎么给孩子“灭火”啊?“我们先分析这种“无名火”的原因。
说好的孩儿参,为啥孩儿一吃就上火
太子参药性很平和,不像人参、鹿茸那样峻补,尤其擅长补气滋阴,以补脾气、补肺气为主。孩子脾常不足,肺常虚,补的时候最好清补平补,不能用力过猛。所以孩子和太子参很投契,太子参也常被称之为“孩儿参”。如果孩子连这么平和的太子参都承受不住,证明孩子已经十分“虚不受补”了。
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为什么“虚不受补”。这要从孩子的体质讲起。我们都知道,肾是人体天然的“大粮仓”,冬天孩子体质强不强,肾敛藏阳气的能力很关键。可是,如果孩子肾的功能偏虚,很难固摄体内阳气。阳气就会拼命地往外“逃逸”。这些阳气会散发在人体的表面或上部,引起一系列的上火症状,比如口腔溃疡、喉咙红肿、麦粒肿,甚至脸上长痘痘――这种情况在中医被称之为“虚阳上浮”。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了:老一辈家长会观察宝宝的拳头是否能攥紧,以此判断宝宝是否健康“好养”――其实就是看孩子体内的气足不足。
同样的,身体里无形的“小手”要是太虚,攥不紧阳气,很容易使阳气虚浮到体表,变成“热气”――绝大多数孩子虚不受补,都是这个原因。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体质偏阴虚?不一定。判断孩子是否阴虚,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孩子嘴唇、舌头红不红、是否少苔少津。
肾无力固阳的时候,孩子往往肾阳是不足的,所以体质反倒常常是以气虚为主,稍微偏阳虚,舌头伸出来也是偏白无血色的,平时也会比其他宝宝更怕冷。
虚寒的“火娃”该如何灭火补虚?
先简单总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看舌头:舌体淡白,舌苔厚
证明体质虚寒,且有积食
看热气:有口疮、烂嘴角、舌头有红点
证明表有热
摸手脚:常冰冰凉,小肚子也经常偏凉
再一次证明体质偏虚寒
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以上内寒外热、兼有积食的情况,暂时别想着吃太子参了,先清清积食吧!有很多家长分不清孩子的热气到底是虚热还是实热。
其实,孩子虚热,其实脾胃也常无力运化,多多少少也会有积滞生热,无论如何消积食是首位:
步骤①
消积食
根据积食情况选择消积方法:
普通积食:三星汤/新三星汤产品
积滞化热:保和口服液/小儿七星茶
积滞有湿:四星汤/保济口服液
积食严重、三星汤不管用:鸡内金白术水
反复积食、需要攻补兼施:
三星汤+白术佛手汤/新三星汤+小儿消积健脾口服液
注意,这些以上一些药物不同年龄服用剂量不同,我以前也写过相关推文,有需要的家长勤搜关键词查找。
调理这段时间,尤其要清淡饮食,减少肉、蛋、鱼的摄入,认真做到“吃软吃少吃清淡,少食多餐七分饱”。
步骤②
食疗健脾
除了太子参,给孩子健脾理气的食疗方法还有很多。白术、山药等都是好选择:
白术芡实汤
材料:白术15g,芡实10g,猪瘦肉50g。
做法:白术和芡实下锅,加约2碗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30分钟,加猪瘦肉,再煮10分钟即可加盐调味服用,每周1~2次。
功效:健脾养胃,利水祛湿,适用于胃口差、大便稀等症状。
适用年龄:3岁以上消化好、无病痛时,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三味健脾粥
材料:山药10g,白扁豆15g,去核红枣2枚,大米50g。
做法:白扁豆提前浸泡3小时,所有食材下锅,加约3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米粥软烂即可,每周1~2次。
功效:健脾开胃,化湿和中,益气养血,适用于给的体虚不受补的孩子平补脾胃。
适用年龄:3岁以上消化好、无病痛时,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总而言之,孩子虚不受补,就把补的力度再放平和些。除了上面所说的食疗,更多把消化顾护好的方法,其实就蕴藏在日常的饮食喂养中,而且最好顺应天时给孩子补虚。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